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学院新闻 2025-11-13 17:21:00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 点击: 收藏本文

2025年11月7日至9日,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中小学物理教材研究)主办的“第一届全国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教材应用实践研讨会”在华南师范大学顺利举行。研讨会汇聚了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基础教育各套物理教材编写团队及出版单位代表、各省市教研员代表、一线物理教师代表、各高等师范院校师生代表共三百多人,共同探讨基础教育物理教材使用的最新成果与经验,推动教材使用与课程实施,促进物理教学改革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11月8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在大学城校区文2栋国际会议报告厅进行,由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中小学物理教材研究)主任、华南师范大学原校长王恩科教授主持。

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璧亮
广东省教育厅李璧亮副厅长莅临研讨会,并表示广东省教育厅将全力支持基地建设,协同华南师范大学将基地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广东智库”。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恒胤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恒胤,向莅临本次盛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开幕式结束后,华南师范大学王恩科教授主持上午场的大会特邀报告。

陕西师范大学胡卫平教授
特邀报告1:陕西师范大学胡卫平教授系统回顾了我国科学课程的百年演变,总结了当前素养导向、综合实践等特征,并前瞻性提出素养导向、课程融合、进阶贯通与数智赋能四大趋势,为构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科学教育体系指明方向。

西南大学廖伯琴教授
特邀报告2:西南大学廖伯琴教授通过比较美、英、法等十国高中物理教材,从知识、实验等多维度分析,指出我国教材并非学生课业负担的主因,为教材优化与教学减负提供了重要国际实证依据。

华南师范大学王恩科教授
特邀报告3:华南师范大学王恩科教授提出“双驱四维”科学教育生态体系,通过“校内筑基、校外联动”双驱路径,聚焦课程、师资、人才与机制四维度,分享了粤港澳地区实验室建设、教师培训等实践成果,推动区域科学教育生态整体发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金新喜
特邀报告4:人民教育出版社金新喜编审在报告中强调,教材结构是组织知识与培育素养的关键。其设计须遵循学科与认知逻辑,以学生为中心,从而激发学习热情、促进能力提升,是实现课程理念的重要保障。
11月8日下午,华南师范大学张军朋教授主持下午场的大会特邀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李春密教授
特邀报告5:北京师范大学李春密教授在“中学物理教材结构的理解与分析”报告中,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层面解析教材结构,帮助教师把握编排逻辑,提升使用效能,为落实核心素养提供支持与路径。

澳门大学魏冰教授
特邀报告6:澳门大学魏冰教授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学理科课程发展:智力需求的变化”报告中,将中国理科课程改革归纳为“双基”“科学素养”与“核心素养”三大取向,并分析其智力需求,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理科课程提出具体建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文玲教授
特邀报告7: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文玲教授在“全链赋能的5I物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报告中,提出以“元实验”为核心的5I教学模式,依托智慧教育平台与数字化手段,有效提升学生实验设计与科学思维能力,为高校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创新范式。

华东师范大学周加仙教授
特邀报告8:华东师范大学周加仙教授在“基于教育神经科学的中小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设计”报告中,融合神经科学、认知科学与教育学,结合国际脑科研成果与国内课标,提出循证教育策略,推动课程教学走向科学化与精准化,为物理教育提供了跨学科新视角。
11月9号上午10:15-11:45,华南师范大学李丰果教授主持大会特邀报告。
东北师范大学于海波教授
特邀报告9:东北师范大学于海波教授基于对九省区教师的调研,揭示了教师在课程认同与教学实施中的现实困境,并提出构建“教研训一体化”体系等策略,以促进教师从碎片化认知向系统化理解的转变。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陈信余教研员
特邀报告10: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陈信余教研员从一线实践出发,指出课标理解差异导致教材使用困惑,强调教材的育人核心作用,并主张作业设计应服务于素养培养,以推动教学回归育人本质。

广州市广园中学谢立行老师
特邀报告11:广州市广园中学谢立行老师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设计与案例分析”报告中,通过案例展示如何利用新材料与新技术突破实验局限,推进体验式、数字化及跨学科融合,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探究素养,为教学创新提供了实践范例。
11月8号下午16:00-18:30分别举行了初、高中物理教材编写与使用主题沙龙。沙龙分设初中与高中两个会场,聚焦教材使用中的一线真问题,搭建起教材编者、研究者与一线教师深度对话的桥梁。
l 高中分会场由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中小学物理教材研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材总主编熊建文教授与广东省高中物理教研员余耿华联合主持。围绕“高中物理教材编写与使用”,来自人教版、教科版、沪科教版、沪科技版等多版本教材的核心编者匡志强、严明、李友安、周昌鲜等专家,就科学探究栏目的设计与实践、传统与数字化实验的融合、例题习题的难度设置、教材的可读性与自学功能等关键议题,现场回应了一线教师对教材使用的困惑,分享了编写理念并提出了具体使用建议。

来自厦门、湛江、重庆、东莞、佛山等地的一线教师与教研员则从教学实践出发,分享了在备课、课堂教学、指导学生阅读及跨学科融合等方面使用教材的经验与思考,并与编者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
l 初中分会场由北师大全国版初中物理教材执行主编苏明义研究员、沪科粤教版《物理》分册主编朱美健老师共同主持,汇聚了来自人教社、北师大社、教科社等多个版本教材的核心编者与一线教师。会议聚焦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围绕“科学探究栏目的设计与实效”“跨学科实践的课时落实”“教材例题的补充使用”以及“AI时代下教师角色转变”等七大议题展开深度对话。编者团队从设计理念出发回应一线困惑,广州、深圳等多地教师则分享了整合不同版本教材、指导学生阅读、开展跨学科实践的鲜活经验。

两场沙龙内容务实,讨论热烈,有效促进了教材编写理念与教学实践需求的相互理解与融合,为提升教材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汇聚了智慧与力量。
五场平行分论坛于11月9日上午8:00-10:00同步举行,围绕物理教育的五个关键领域展开了深入研讨。
l 分论坛一:“基于教材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实践”聚焦融合创新,报告涵盖从笛卡尔浮沉子的智能化进化到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设计,展现了跨学科教学的多样路径与地域特色。
l 分论坛二:“物理教材实验内容的改进与创新”强调技术赋能与教具研发,分享了对教材经典实验的继承反思,以及利用Phyphox、模块化设计等进行的创新实践,着力提升实验教学效能。
l 分论坛三:“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与结构分析”深入文本研究,对苏科版、人教版等多个版本教材进行定量对比与质性分析,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及教材结构对学生认知建构的影响。
l 分论坛四:“教师教材理解与数字化教学赋能”直面教学现实,探讨了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专业进阶路径,并集中展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学设计、可视化教学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l 分论坛五:“物理课程实施与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则扎根课堂,从学习进阶、SOLO分类、CER论证模式等理论视角出发,分享了大量旨在发展科学思维、促进概念转变的精准教学策略。
五场平行分论坛主题鲜明、内容充实,从宏观理念到微观课堂,共同勾勒出物理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丰富图景,为一线教学与教材建设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范例。
在研讨会闭幕式上,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中小学物理教材研究)执行主任、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吴先球教授代表主办方作了基地建设工作报告。吴先球教授系统回顾了基地自成立以来的建设脉络与成果。他强调,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基地充分依托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双一流”建设学科与国家级科研平台的优势,成功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组建了一支跨领域、高水平的核心团队,覆盖了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编写、课程开发及教育技术等多个关键领域。通过构建独特的“六职能、三平台、一中心”协同创新机制,基地已初步具备了支撑教材研究、建设与服务的系统性功能。

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中小学物理教材研究)执行主任吴先球教授
至此,第一届全国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教材应用实践研讨会圆满闭幕。本次研讨会汇聚全国顶尖专家与一线教师,通过深入研讨与智慧碰撞,为物理教材的建设与应用明晰了方向。未来,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中小学物理教材研究)将协同全国教育同仁,深化课程教材改革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实支撑,助力培育具备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文稿来源:彭佳
初审:周少娜
终审:吴先球 王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