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让“江山如此多娇”的词句永远吟唱

让“江山如此多娇”的词句永远吟唱

——记物电团学服务队考察茂名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为我们积淀出一个词——“江山”,江为水集,山为土聚。如果青山绿水在水土流失中消失殆尽,我们该如何形容自己的家园?

7月22日,响应十九大报告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方针,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赴茂名市电白区小良镇小良中学团委学生会服务队(以下简称“物电团学服务队”)到茂名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进行考察,旨在对小良当地土地情况、自然生态工作进行认知与传播,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呼吁人们关注小良、支持小良。

上午10点,踏着风雨,物电团学服务队一行人到达茂名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又称“茂名市水土保持监测站”、“茂名市小良水土保持试验推广站”),科普推广部梁任泰主任热情接待了队员们,向我们讲诉小良镇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更迭:水土流失极其严重、艰苦治理57年、成功治理并引起全球轰动等,引起队员声声赞叹和深刻思考。

(图1 梁任泰主任向队员介绍水保站的总体规划)

水土流失,方圆六千多亩寸草不生

一边是黄色,一边是绿色,这就是小良的过去和现在。

茂名市小良水土保持研究所位于广东茂名市茂港区的西南部,濒临南海,位于北纬21°,土壤为花岗岩发育而成的砖红壤。由于历史上造成的森林破坏、过度砍伐和垦殖,水土流失十分严重,18世纪末小良这片土地从热带雨林变成没有尽头的荒山野岭,崩岗烂岭到处都是,特别是在茂名市小良水土保持研究所周围50平方公里范围内尤为严重,多是寸草不生的光裸地(光板地)。严重的水土流失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仅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中期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附近村庄就有一万多亩农田被毁,其余的大部分都是望天田,缺粮、缺水、缺柴、缺饲料,百姓生活十分贫困,世世代代在此开荒种田的人们也就走进了“越开荒越穷,越穷越开荒”的恶性循环。

(图2  1957年小良水土保持研究所附近的土地)

“在茂名市小良水土保持研究所成立之前,这里的土地就是这个样子,地表温度为62.9度,方圆六千多亩寸草不长,即使是蚂蚁也不到的地方。”梁任泰主任带领队员们参观老照片里曾经千疮百孔的小良土地,向物电团学服务队讲诉过去的故事。在这样的地表上,每年都因水土流失而减少一厘米厚度、每平方公里流失12667吨的泥沙,每当下雨时农作物全部被冲走泥沙掩埋,农民耕种颗粒无收。

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大片肥沃的土壤和氮、磷、钾肥等,使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经济损失不可估量,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物电团学服务队队员谢彤看着照片中这些贫瘠甚至已经到了荒漠化边缘的土地,感慨道“江河带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啊”。

艰难治理,小良热土重新焕发生机

1957年,9名最早进驻小良的水土保持工作者踏上这片满目苍夷的土地时感慨说道,“我好像登上了月球”,六千多亩的土地、落后的仪器和技术条件,如何才能改变现状呢?

9位由国家派出的精英工程师发动百名周边村民共同治理,小良的26个山丘连绵起伏,没有钩机和推土机等先进仪器就用手一锄头一锄头往下挖土,没有水泵和输水管就用肩一扁担一扁担挑水回来浇灌。在艰苦的条件下,要将小良从荒漠化边缘的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是一个环境生态学的世界级难题,因为没有先例,一切都要边干边学。工程师李绍尧说,“最初的时候,我们都是向北方学习水土保持工程,治理的第一阶段主要搞工程,拦蓄雨水、挡住泥沙,用堵的方法来缓解水土流失。”当年,用于缓解水土流失的谷坊在小良修建了1559个,然而严重的水土流失让水土保持工程独立难支,没有生物措施配合,只是治标不治本,被称为“挨打工程”。

(图3 小良水土保持工作者在考察)

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标本兼治,采用水保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恢复地表植被覆盖,从根本上解决水土流失。工程师们采用马尾松、窿缘桉和台湾相思三种耐旱、耐瘦的水土保持先锋树种进行乔灌木混种、高低分种,选择—引种—淘汰—再补种,就这样,六千多亩的荒山野岭开始了种树保土的绿化之路。一片又一片的先锋树木迅速汇聚成林,经过测算,桉树林的水土流失量比光板地减少了50%,而松树林则减少了71%,土壤含水量提高了1%-2%,有机质含量从0.76%提高到1.13%,生物种类达到五百多种,能够自然调节系统内的气候,这些成果在全国乃至世界引起了轰动。

地处沿海热带北缘地区的小良水土保持试验推广站从1957年建立试验推广站到2003年成为国家级示范区,小良的水土保持工作者用47年的时间,一棵树一棵树地种出了这片被誉为“奇迹”的人工热带雨林,盎然生机的绿色和保留下来的黄色(用于对比试验的光板地)在这里泾渭分明,一边是青翠,一边是苍凉。

未来可期,水土保持工作稳步发展

“水土保持,功在当下,利在千秋”,小良水土保持研究所的成果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专家前往考察,颁布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不计其数,最为轰动全世界的是1979年联合国在研究所处插旗,使得小良广泛受到关注。除此之外,小良还当选全国十大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首位,是其中的唯一一个人工修复、人工种植的森林生态系统。

(图4 如今生机盎然的小良)

“重视水土保持是当代工作者的责任,更是下一代久久为功的事业。”梁任泰主任介绍道小良水土保持研究所和青少年教育相挂钩,积极发展青少年科普教育项目、公益性支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免费前往参观,将保护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水土保持工作目标交给下一代。研究所还将小良这片重新焕发生机的土地提供给全国当作平台,无数博士生、专家都在此进行自己的研究和开展课题,广东植物园、华南植物园也定期前往考察,发表世界性著名论文和研究成果不胜枚举。小良水土保持研究所种植大片生长良好的数目不是为了“一种一收”,而是为了给后人乘凉。

前茂名市市委书记、现广东省副省长邓海光,同时也是华南师范大学的校友,来到小良水土保持研究所视察后有意向将此发展为云浮、阳江、湛江、茂名最大的“粤西植物园”。物电团学服务队队员从小良中学前往研究所的路上,13.2公里的绿道环绕着珍稀植物园前行,园中展示“人工降雨”的新型科技伴着木薯叶向队员们轻轻招手,用于检测水土流失量和降雨量的径流观测场伏在梯田的肩上,兼顾经济效益和自然生态的龙眼、荔枝、杨桃果林中一颗颗水果上还沾着今晨雨后的水滴,丝毫想不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时一望皆是贫饔不毛。

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走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物电团学服务队队员们对小良水土保持研究所的最大印象和最高赞美。考察的最后,梁任泰主任听闻物电团学服务队是到小良中学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热诚地写下寄语“请多关注小良、支持小良”,力透纸背的话语寄予物电团学服务队对小良学生、小良居民、小良生态的注重和关心,未来的物电团学服务队将走出象牙塔,到社会中去看风土人情、到村庄中寻历史更迭。“小良的水土保持工作不能只在水土保持领域‘赫赫有名’,更要推广到人群中去。”队员李钰妍说道。

小良绿了,小良的水土流失停了,然而小良的实验还要一代一代坚持下去,因为要让小良的土地重新丰腴肥沃至少还需要300年,因为我国还有41.9万平方公里严重水土流失区域需要我们为之奋斗,因为“江山如此多娇”的词句我们希望可以永远吟唱。

 

撰稿人:梁雁冰

来稿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赴茂名市电白区小良镇小良中学团委学生会服务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