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学工新闻 2025-05-25 13:57:00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 点击: 收藏本文
5月17日至19日,第十八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肇庆学院举行。本届“挑战杯”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省学生联合会和肇庆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以“青春助力百千万,挑战致胜新赛道”为主题,强调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引导参赛学生积极参与“百千万工程”,推动科技文化创新成果在基层转化应用。我院参赛的《拓扑量子态的调控与探测》及《低膨胀、高比容硅碳负极材料研发及其应用》项目团队通力协作,经院赛、校赛、省赛等环节,在全省161所高校、3.6万余件科创作品、逾20万名选手的角逐中,斩获省级特等奖1项和省级二等奖1项,是近年来我院在此项赛事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挑战杯”系列竞赛被誉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是教育部认可的、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示范性的全国性竞赛,旨在全面展示我国高校育人成果,引导广大在校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迎接挑战、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广东省作为全国科创强省,其省赛在规模和影响力上居于全国前列。本次赛事覆盖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别,并首次结合“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开设地方专项,参赛高校数、作品数及参与人数均创历史新高。
在物理学院党委的指导下,物理学院团委积极开展项目的选拔和培育。院赛报名项目17项,经答辩选拔评审,推荐参加校赛复赛项目8项,其中2项获校赛特等奖,1项获校赛二等奖,5项获校赛三等奖,推荐参加省级决赛项目2项,累计参加师生超200人次,在全院范围内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物理学院实施有组织的权威竞赛团队培育计划,学院成立由学科带头人、科研导师、竞赛专家组成的指导委员会,建立“项目库-导师库-人才库”联动平台,2024年9月组建团队以来,共开展专项培训10余场,从选题优化到技术攻坚,最后到成果打磨,形成全员参与、全链条的指导体系,先后组织院赛、校赛模拟答辩20余次,最终推动学生项目走向更高更大的平台。
接下来,学院将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充分发挥“挑战杯”等权威赛事获奖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搭建赛事项目培育平台,鼓励支持学院师生积极参赛,激发学生科研创新热情,努力构建“以赛促学强根基、以赛促教提质量、以赛促创育英才”的赛教融合机制,推动优秀项目向高水平学术成果与产学研合作转化,为物理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注入可持续的创新动能,助力学科高质量发展。
获奖团队简介:
特等奖项目介绍:
《拓扑量子态的调控与探测》
项目负责人:孔智贤
团队成员:郑易淇、刘桂娟、蔡诗铭、张佳铭、董机龙、王卫敬、洪森、魏星、梁智彬
项目指导老师:邓明勋、李志、张丹伟
项目简介:该项目聚焦物理学研究前沿,深入探究了无序效应对拓扑半金属态及其外尔轨道的调制作用,提出了利用RKKY相互作用探测拓扑相变的方法,并通过构建准周期无序晶格结构,实现了新型的局域化现象及其迁移率边的调控。此外,该研究团队基于拓扑材料对偏振光的响应特性,设计了一种超薄的红外光学偏振器,实现了非互易的偏振光转换。该研究为调控三维量子霍尔效应和局域化效应提供了新视角,为开发基于拓扑材料的新型电子和光学器件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非互易超紧凑光学器件的发展。
二等奖项目介绍:
《低膨胀、高比容硅碳负极材料研发及其应用》
项目负责人:刘馨舟
团队成员:张梁、邢露尹、陈秋如、马雯蕾、林佳苗、曾祥罡、杨婧
项目指导老师:侯贤华、李染梦、李海峰
项目简介:项目以解决目前硅碳负极材料根本痛点——“硅”的体积膨胀为切入口,在国内率先采用射频感应等离子体实现由内向外的均匀热辐射技术,以多孔碳为载体的硅烷原位裂解沉积技术,以及有机液相碳源增强包覆技术来制备高容量硅碳材料,最后通过与人造石墨进行容量调控得到所需额定容量的负极材料,成功制备了比容量高、成本低、循环寿命长和倍率性能优的新型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已通过多家检测机构的技术测试,使电池比容量最高超过2500+mAh/g、循环寿命可达2000周、能量密度达400Wh/kg、快充效率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