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8日 物理学院学术报告(第39期)暨南大学邓子岚教授

物理学院学术报告(第39期)

报告题目:超构表面偏光器件

报告专家:邓子岚 教授 暨南大学

报告时间:2025年07月18日(周五)14:00

报告地点:理6栋302    邀请人:颜辉

报告内容:

偏振是表征光波矢量特性的基本特性,在经典与量子领域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光信息器件与系统设计需考虑的关键物理量。对偏振的控制对于光学加密立体显示和成像、非线性和量子光学等各种应用都至关重要。传统的偏振操控依赖于双折射晶体、二向色性结构,但器件体积庞大,灵活性受限。超构表面是一种超薄的阵列化的人工微纳结构。微纳结构非对称性的设计灵活性赋予了超构表面强大的多功能偏振操控能力。我们首先介绍基于超构表面琼斯矩阵工程的单通道偏光器件,通过正向及逆向设计构建多原子及自由形态结构,单片偏振调控范围覆盖整个庞加莱球。我们进一步从单通道拓展到多通道及空间渐变偏振编码调控,构建了适用于多光子量子态层析的超级偏振分束器、偏振加密及全偏振成像相机等

专家简介:

邓子岚,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广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他于2009年获得中山大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士学位,2014年获得中山大学光学博士学位,在读博士期间曾于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培养,毕业后曾在深圳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光电科技协同创新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在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从事访问学者工作。2016年10月至今就职于暨南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光子技术研究),目前任教授、博导。他长期从事微纳光子学研究,致力于基于表面等离激元与超构表面微纳结构的新型光场调控与应用器件研究,代表性工作包括:首次提出使用双原子超构表面实现任意矢量全息的产生与控制;基于空间卷曲超构表面实现任意形态光学斯格明子偏振拓扑态;首次实验实现平面手性连续域中束缚态(BIC)等,研究成果在大视场全息三维显示、集成化矢量结构光源、手性生物分子检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其研究工作将在人工智能超构表面逆向设计、超构表面量子调控、偏振全息编码与加密、偏振光谱成像等科学前沿及实际应用领域进一步展开与延伸。他的研究成果在 Physical Review Letters(2篇),Nature Communications(3篇),eLight, Light:Science&Applications(2篇),Nano Letters(5篇)Advances Materials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包括ESI热点论文1篇,ESI高被引论文9篇,发表超表面全息英文专著1部。他担任《光电工程》期刊编委,0ptical Materials Express、Photonics等期刊客座编辑,Nature,NatureScience Advances,PNAS,Light:Science& Applications,Communications,eLight,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 ACS Nano等期刊审稿人,多次入选爱思维尔全球TOP2%科学家榜单。